欢迎来到 杂志舆情网!
:(原维斌 薛爱武)静升村地处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为静升镇政府所在地。
静升镇系2003年10月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的首批十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静升古称“旌善”,春秋时晋文公火焚绵山欲逼介子推出山,因火势无法控制将介子推母子烧死于绵山,后悔不及,曰“为志吾过,且旌善人”,取村名“旌善”,后因地方语音演变为“静升”。
静升东挽绵山,西望汾河,南北黄土丘陵,三河汇入聚一流出村。据史料载,静升早在唐宋间就是经济文化发达的区域,到明清时由于晋商的崛起而发展至鼎盛,形成“九沟八堡十八巷,一条大街五里长”,“左文(文庙)右武(关帝庙)”的古村落格局,千里陉古道穿村而过,形成独特、灿烂的晋商文化景观。清初,大思想家傅山先生到灵石讲学路经静升时曾誉之为“一径通幽山,居然城市间”。
静升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商代古墓葬群、唐代资寿寺、有保存完好的天下少有的乡村庙学——元代静升文庙。灵石县仅存的6处国保文物单位中,静升村就拥有3处,分别为王家大院、静升后土庙、静升文庙。
2014年,静升村被评选为国家级传统村落;2018年3月,静升村评选为国家级慢生活休闲体验区。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不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融入静升村百姓生活中。如:生产工艺、手工制品、民俗演艺、岁时节日、传说记事等,其中最具代表特色的为静升社火。静升社火历史悠久,它同祭祀“社”(即土地神)的活动紧密相连,春秋舞五行,秦汉为百戏或角抵舞,唐宋间,“歌舞鳞鳞相切”,明清由火星会组织活动,直至时今。
静升社火历史上表演节目有11项,完整活态传承的表演节目有10项。下面为您一一展示;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跑竹马;
竹马道具用竹片制作骨架,蒙以白纱,饰绘为骏马或毛驴之形。竹马表演者,将分做的马前身、后身的竹马挂扎于前后,似骑马状,以表演军队队列为主要形式,表演古时马队驰骋原野,或扮做解放军巡逻边疆。表演者身带铜串铃,奔跑时铃声响起,若万马来临。
竹马表演多为《我为祖国守边疆》,又称作“跑竹马”,参与表演者在30人以上,气势雄伟,风趣滑稽。
跑竹马表演为群体性表演项目,参与者无特殊突出表演人员,传承人因停演近40年,无法准确考证,相关图片资料缺乏。
该项目在上世纪80年代还有演出,进入90年代后,该项目至今未能参与表演,出现传承断档状态,急需恢复。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抬阁;
抬阁在静升始创年代不详,主要表演在文化大革命以后。据传由明朝王大清、闫思学创办,历经清、民国至今。
抬阁和颠阁是静升社火的压轴节目,两阁抬起颠着走,区别是节奏有别。一张大型方桌之上,配以特制景物,竖以铁构支架,撑起两名或三名化妆了的窈窕淑女,铁支架基部压坐数名儿童,组成一组戏剧人物,或《三姐下凡》,或《白蛇传》,或…… 犹如空中舞台。为降重心,桌下又压重物,这空中舞台总重当在一吨上下。长长的杉木抬杆与短杆配合,由八名壮汉抬起颠行,步调绝对一致,颠簸幅度甚大,仙女舞姿夸张,儿童压坐端庄。 抬阁颠阁需几组艺人轮换。大换班时,保护人员用顶端月牙形撑杆支于舞女臂腋之下,以防扭伤。安全第一,是社火活动的老传统。空中舞台抬着颠着,灵霄殿中的仙子飘舞临凡,风情万种,播撒和谐安宁。抬颠空中舞台的社火艺人展现着民众的力量,歌颂着祖国的繁荣富强昌盛。
抬阁表演,是集戏剧、舞蹈、美术、音乐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体现。吸取了各种艺术的特长,由于它根植于人民,所以又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和浓郁的晋商韵味。其艺术特色,神奇奥妙,气魄雄伟,制作精巧,造型别致,美观大方,雅俗共赏,寓意深远。表演典雅优美,能集中、概括、典型形象地反映主题。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抬花轿;
静升抬花轿最让人耳目一新的是将旧时民间婚嫁文化习俗以近乎原样的形式在街头展现出来。抬花轿时鸣锣开道,两侧前导,请君让开大道,旌旗挑事,金瓜日照,朝天凳;还有牌匾“金榜题名、状元及第、举案齐眉、夫唱妇随”等一一紧跟。仪仗队之后是四位轿夫抬的花轿两乘,扭着巅着,轿内的新郎官英俊潇洒,美媳妇貌若天仙。花轿之侧是媒婆、总管、伴娘、丫环伴舞。表演于诙谐幽默中反衬出百姓对美好生活以及热闹喜庆的向往。
抬花轿节目首演时间不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该节目由静升小学学生负责演出,节目排练由静升村民间艺人潘银钉等负责,由静升本地乐队伴奏,通常以两轿并行或一前一后表演,音乐使用戏曲音乐,多以本地灯艺戏乐和河南豫剧抬花轿基调为准,演出时间坚持到2007年,中断十年后由本地爱好者王根柱组织并恢复演出,2018年春节、元宵节期间,再次亮相于静升和灵石街头,引起轰动。
静升抬花轿在历代传承人的不断传承与创新中,将静升当地传统优秀文化得以发扬并活态继承下来,其中静升村的王根柱为该项目的主要传承人。他们惟妙惟肖而又生动活泼地精湛表演技艺,特别是在表演中“媒婆、丫鬟、伴娘”等角色扮演者或反串、或以搞笑神态取乐观众、或互相眉目传情等等将抬花轿这一表演表现得更加栩栩如生,表演时行走于街头巷尾,使得男女老少在捧腹大笑中感受到我们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推车;
手推车做为古代生活中必要的长途运输工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做用,尤其是在崎岖的山路,灵活方便负重成为首选交通工具。在推车表演中,演员通过精湛的表演,将古代人出行完整还原。通俗来讲,推车表演节目的主要内容为《回娘家》,完整还原了古代民俗中正月初二回娘家情景。《回娘家》原本为生活现象搬到舞台上去表演的剧目,静升的老艺术家们又把它从舞台上搬到街头来表演,将更多家文化传播于世人。
推车表演沿用了传统的戏曲音乐,乐随人动,人凭乐舞,该节目从车夫在音乐响起后,随着节奏稳下盘,左手握车把,右手握车把三个动作起步,将观众直接带入推车的意境中去。随着伴随扶辕相助,拉车人吃力动作,坐车新娘动作表情,车辆缓缓启动而行,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观众可以清晰的看到推车节目组所演员在平地、上坡、下坡等不同路况下演员精彩的技艺表演,特别是推车人随上下坡推拉等动作,拉车人的表现,将观众情绪置身于其中,表演出神入化,大呼过隐!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龙;
中国是龙的故乡,中华民族以龙的传人自居。
在古代,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代表着风调雨顺的愿望,因此,用舞龙祈祷神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四季丰收。。当人们舞起用竹竿结扎、用绸缎装饰的彩龙来取乐的时候,它的祭祀性质开始悄悄地隐退,而逐渐成为一种具有繁多表演技巧的汉族传统舞蹈艺术。经过民间艺人不断加工制造,到现在“耍龙灯”已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舞蹈艺术,深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静升龙灯常舞“二龙戏珠”,两龙一珠盘旋飞腾。龙身九节是满数,每节内燃五捻油灯,处九五帝王之尊。龙首两眼射电,威风凛凛。洞察万象,定能风调雨顺。两条龙共需十八条壮汉舞动,再加上龙珠一人,大家相互配合,和谐共舞。
龙灯必须训练有素,步调一致,方能在街头表演。
两条龙上下翻腾,左穿右插;东西翱舞,前追后随;同戏一珠,勇往直前,是它的精神所在。
舞龙项目作为社火活动首场表演节目,已在静升人心中永远烙印。静升有句民谣:“大鼓一响,浑身发痒”,充分说明了静升人对社火尤其是龙灯节日的喜爱程度。虽演员定岗,每年演至高潮,仍不泛民间高手奔出来即兴发挥表演,与专业演出队一叫高低。舞龙节目给静升及全县人民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也增强了社会凝具力,龙的精神必将在我们这一带传承下去。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狮;
建国后,舞狮在静升社火活动中开始盛行,演出所需的道具狮头、狮身、狮靴、绣球、小狮服装和大木制方桌组成。伴奏为大锣鼓音乐,节奏欢快、鼓点激情,一对雄狮在舞狮人手持绣球的舞动下,入场表演,表演主题为《狮子滚绣球,好事不断头》,在舞狮人的训导下,一组雌雄狮子和幼狮围绕绣球开展戏耍运动,各种高难度动作彰显表演者技艺高超,特别是跳桌子这一环节,杂技性和难度性很大,也存在一定危险性,需要舞狮人前后配合,动作协调,定位准确,方能表演好这一环节,观众情绪随着激情的锣鼓声和表演者的动作起俯不定,惊险刺激,也是灵石县社火节目演出中的亮点之一。
在表演中两条狮上下翻腾,左穿右插;东西翱舞,前追后随;同戏一珠,勇往直前,是它的精神所在。静升舞狮表演粗犷豪放,极具北狮特点,能集中、概括、典型形象地反映古镇百姓奋发向上的壮志与雄心。愿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民族之林,永踞科学文化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