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杂志舆情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杂志调查

宜居山城,美丽灵石之静升村;社火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一)

时间:2019-12-31 19:35:50 作者: 来源:

  :(原维斌 薛爱武)静升村地处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为静升镇政府所在地。

  静升镇系200310月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的首批十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静升古称“旌善”,春秋时晋文公火焚绵山欲逼介子推出山,因火势无法控制将介子推母子烧死于绵山,后悔不及,曰“为志吾过,且旌善人”,取村名“旌善”,后因地方语音演变为“静升”。

  静升东挽绵山,西望汾河,南北黄土丘陵,三河汇入聚一流出村。据史料载,静升早在唐宋间就是经济文化发达的区域,到明清时由于晋商的崛起而发展至鼎盛,形成“九沟八堡十八巷,一条大街五里长”,“左文(文庙)右武(关帝庙)”的古村落格局,千里陉古道穿村而过,形成独特、灿烂的晋商文化景观。清初,大思想家傅山先生到灵石讲学路经静升时曾誉之为“一径通幽山,居然城市间”。

  静升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商代古墓葬群、唐代资寿寺、有保存完好的天下少有的乡村庙学——元代静升文庙。灵石县仅存的6处国保文物单位中,静升村就拥有3处,分别为王家大院、静升后土庙、静升文庙。

  2014年,静升村被评选为国家级传统村落;20183月,静升村评选为国家级慢生活休闲体验区。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不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融入静升村百姓生活中。如:生产工艺、手工制品、民俗演艺、岁时节日、传说记事等,其中最具代表特色的为静升社火。静升社火历史悠久,它同祭祀“社”(即土地神)的活动紧密相连,春秋舞五行,秦汉为百戏或角抵舞,唐宋间,“歌舞鳞鳞相切”,明清由火星会组织活动,直至时今。

  静升社火历史上表演节目有11项,完整活态传承的表演节目有10项。下面为您一一展示;

传承人张忠(左二)表演背棍.jpg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棍;

  起源于清朝,具体年代不详,郭来有和田来喜为该项目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背棍表演是社火活动的文雅项目之一。舞童在上,背棍艺人在下。儿童的舞姿与节奏,全因背棍艺人扭动的舞步进行。上下协调,老少和谐,潇洒自如,轻盈欢乐中向前行进。背棍表演,是集戏剧、舞蹈、美术、音乐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体现。它根植于人民,所以又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和浓郁的地方风味。其艺术特色,神奇奥妙,典雅优美,造型别致,美观大方,雅俗共赏,寓意深远。

传承人孙生保(知县表演者)独龙杆表演 拷贝.jpg

  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独龙杆;

  独龙杆,为当地土生土长的一种表演形式,即由两人抬一根直径约15CM,长约5-6米左右长的竹杆。木杆用红布裹成红色,常规为两根,杆上端坐着主角演员,或花旦女郎,或男士丑角。抬杆者为2人,呈对应状态,抬杆者与坐杆者心意相通,在乐队的节奏下抬起来以“丁”字步伐颤动,长竹竿颠幅之大令人咋舌。杆上演员靠两腿和两臂掌握平衡,手中道具作辅助功能。随从在杆两侧伴舞,演技高的演员在上面既能手舞足蹈,又能随机应变,自然发挥,惊而不险,欢乐尽在其中。

  独龙杆表演内容多为《唐知县审诰命》、《济公斗蟋蟀》等。演出虽有剧目为依,然演员多即兴发挥,抨击丑恶,歌颂美好,构建和谐,表现进取,其风趣幽默,常令观众捧腹,笑声不绝。

  独龙杆不仅给观众带去了视觉享受,也传播了中华文化之精髓。特别是《唐知县审诰命》组合,折射出了廉政文化和不畏强权思想在百姓心中的位置,是不可多得的正能量文化传播项目之一。

高跷表演《回娘家》.jpg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跷;

  高跷表演首先要制作踩高跷用的木制跷棍,棍中间设踏板,踏板边打两孔(用于穿绑带),板下方采用三角型加固,表演者提前按演出内容化彩妆,戴头饰,准备好道具并穿好演出服装,到达表演地后寻找有墙或高处进行绑扎双腿后方能开始表演。

  高跷技术性强。高跷表演必须从小练起,达到了一定水平,方能上街表演。李保生现为该项目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高跷表演配以大鼓钗锣乐队,所有表演者依据表演内容成组成队前进,鼓点欢快,踩高跷者依鼓点跳动,行进中常与观众互动。高跷表演由于其腿长步宽,正式表演开始后,助理负责清场,捡除地面垃圾,防止演员在表演中摔倒。

  踩高跷者常以神话故事、戏剧曲目等来表演,常演的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八仙过海》、《采茶扑蝶》、《猪八戒背媳妇》、《张公背张婆》等。同时也古为今用,表演现代人物,或宣传时政,或表彰先进。

  高跷表演,是集戏剧、舞蹈、美术、鼓乐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体现。吸取了各种艺术的特长,由于它根植于人民,所以又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和浓郁的地方风味。其艺术特色,风趣幽默,气势粗犷,造型别致,雅俗共赏,寓意深远。形象鲜明生动。

《打渔杀家》之逆水行舟 拷贝.jpg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旱船;

  在世代传承中,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更新改良融入南方文化,静升旱船木制船形,彩布装饰,下摆处绘以波浪。坐船女郎碎步快跑,白鬓艄公执桨慢舞,如江河行舟,实陆地驶船。设计风格独特,内涵高雅,有极强的观赏特征。

  表演内容《打鱼杀家》是对黑暗的抗争。音乐顿起,旱船上场,如云暗江心,捕快急追,继之平缓,如泣如诉,是萧恩父女望长堤,有家难投,有国难奔,秋风秋雨愁煞人。船行忽然加速,是水急浪高,捕快逼近;两舟各绕8”字,该是船绕暗礁;艄公舞动桨板,划舟还兼拒敌,是表现官逼民反,使我们更应珍惜今日安宁和谐。

  划船人虚只荡桨,是 “以虚代实”的艺术特色;旱船表演对坐船演员有着严格的训练和要求:一是要体能训练,确保整条街道表演不掉队;二是稳定训练,师傅要求弟子双腿夹鸡蛋碎步跑训练,做到船顶不得上下晃动,行船稳快,如同水中行驶一样。

  旱船表演是集戏剧、舞蹈、美术、音乐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体现。其艺术特色,神奇奥妙,柔情似水。道具制作精巧,造型别致,美观大方,雅俗共赏,寓意深远,表演典雅优美。旱船表演是全体静升人的集体智慧。

传承人王在红(右一)将跑驴角色演绎的出神入化传承人 拷贝.jpg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跑驴;

  据传跑驴演艺从明末清初就有了,以前的记载不详,老艺人王金明(已故)为已知第一代传承人。

  跑驴的道具是身首分离的竹扎布驴,彩画驴身,缰绳鞍具齐全。演员将竹驴披挂前后,恰如骑驴之状。

  跑驴多演《骑驴拜寿》。乘驴者饰老婆婆,花白头发,皱纹满脸;小童拉绳牵驴于前,伴当随从紧跟在侧;妙龄女郎与青年相公饰夫妻二人,舞蹈于驴的前后左右,当是为老妈妈拜寿。

  跑驴节目是静升人成功将舞台表演节目搬向街头的典范,整理表演过程中戏乐相伴,时而上坡,唢呐短声紧奏,时而下坡快跑,唢呐长鸣示欢,鼓钹锣钗齐鸣,欢快中不失悠扬,热烈中乐曲和缓。乐曲中用唢呐营造驴叫声,骑驴人双腿腾空后踢,形像逼真。不时夫妻逗笑,儿童天真,毛驴奔跑,老妇慈祥,家和万事兴尽在这诙谐、风趣的表演之中。

跑驴表演,是集戏剧、舞蹈、美术、音乐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体现。吸取了各种艺术的特长,由于它根植于人民,所以又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和浓郁的地方风味。其艺术特色,活泼风趣,柔情似水,道具制作精巧,造型别致,美观大方,雅俗共赏,寓意深远,演出雅俗共赏。跑驴节目将家庭和谐主旨放在第一位,通过表演,为观众深动在现了静升人的孝文化观念,与当下国家提倡的忠孝文化相符。